自动售水机的走俏,多少也可以反映人们对自来水的些许不信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颁布以来,我国的饮用水水质达到标准水平了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研究室副主任张岚透露,目前,全国城市供水水质普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国庆节前将完成分析检测工作,年底前将拿出水质报告。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是2006年颁布、2007年开始执行、2012年7月要求全面实施106项指标的饮用水国标。5年的过渡期,能否给国人一个满意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从1985年饮用水国标的35项水质指标,到新版106项,这一直线提升,一直被很多人质疑——用5年的时间提升71项指标,能实现吗?张岚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她介绍,之所以制定106项指标,是因为我国地域太大,不同地域的水源条件和污染状况都不一样。106项分为两类,一类是42项常规监测指标,主要是反映水的常态,一些常量元素和重点监控的物质;还有64项是非常规监测指标。一个地区先做一个106项的普查,以后监管是以42项为基础,非常规的64项是按照普查的结果,存在问题的就纳入日常监管中,没有问题不用多频次检测。
另外,张岚说,2001年,卫生部就出台了部颁规范《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其中包括了96项指标,日常的监管也是按照这个执行的。2005年,建设部出台了行业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水质指标达到103项。“水质标准的提升经历了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次之所以再给五年的过渡时间,更多的因为水厂水处理工艺和水源水质条件等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这次普查针对的是出厂水水质,至于水(终端水)质量,张岚表示,影响因素繁多,还需要拿出更多措施。比如高层二次供水的污染问题,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同样需要时间。
公司动态